近日,在胶州黄埠岭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3号楼施工现场,作业工人数量明显比其他楼栋要少,但作业效率却更高。当天,全省首台套住宅施工机器人系统——天蝉正式在全省智能建造大会上亮相。作为全国首批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我市加速建筑业与数字化、智能化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一批智能化设备、技术得以应用推广。
全省同行来青探讨智能建造
为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现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构建深度融合、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智能建造生态,促进建筑业做优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建筑工程智能建造现场观摩活动在胶州举行。活动围绕“以智能建造为引擎 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活动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产业化中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内城市住建部门、省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联盟企业、省市行业协会相关领导和负责同志、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智能建造技术发展趋势、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建造技术应用成果等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和经验交流。
此次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下,由山东省建筑工程全产业链企业共同成立的“山东省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联盟”,旨在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探讨产业发展趋势,分享成功经验,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产业合作,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智能建造产业的发展贡献山东力量。
住宅施工机器人系统亮相
大会现场发布的“天蝉”住宅施工机器人系统正式落地青岛黄埠岭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据悉,“天蝉”住宅施工机器人系统具有高集成化、高智能化、高程序化的技术特点。“简单来说,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将传统的建筑施工工序集成整合起来的‘大箱子’,这个‘大箱子’可以覆盖整个的施工作业面,并实现自动爬行。”据中建八局项目技术负责人李红德介绍,在“天蝉”系统内部,不同分工的自动化机器人群被悬挂在空间顶部的精密轨道上运行,工人则在底部辅助作业,通过人机协同,共同完成放线、钢筋绑扎、支模、浇筑、振捣、养护等各项施工工序,实现流水化作业,待本层施工任务完成,“天蝉”系统仅用1小时即可准确爬升至下一层,实现工序的循环往复,直至整栋楼完成建造,该套系统的成功应用将用工数量缩减60%以上,工期缩短约30%,施工速度最快可达5天1层。
“天蝉”的应用中,体现出当代建设者对智能建造的广泛探索,建设团队通过综合应用BIM、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自主研发出“智能建造大脑”——智能建造一体化平台,通过该平台在办公室可实现对所有机器人的控制,搭建项目一比一还原的虚拟模型,实现对项目的实时监测、管理;系统在主要工序中的智能装备化率超过60%,其首创的分布式智能施工系统,将混凝土振捣机器人、整平机器人、覆膜机器人、凿毛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整合在标准化集成基座上,在智能控制系统的统一调配下,机器人群可高效协同作业,配合智能布料系统、高精准放线系统、自动喷淋系统、物料提升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实现质量精益管控。
同等条件减少六成人力投入
“系统的应用,同等条件下可以减少六成的人力投入。”据悉,此次搭载“天蝉”的黄埠岭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规划建筑面积20.3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住宅楼、服务用房、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给排水等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是响应国家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举措,将建成一批高品质保障性住房,一改原有棚户区脏乱差的局面,对改善村民居住生活环境,提升周边配套水平及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项目还以“天蝉”住宅施工机器人为核心,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设计、生产、施工和验收全过程,并应用了抹灰、开槽、钢筋。模板智能加工生产线等多种机器人和设备,形成了建造过程全场景的智能建造群体工地。
“我们希望通过应用‘天蝉’,升级行业生产组织形式,推动产业工人素质提升,从而带动建筑业整体发展。”提及新技术应用的发展愿景,中建八局四公司负责人丁灏说。
深读一点
岛城是24个试点城市之一
“天蝉”系统的亮相,只是我市建筑行业智能建造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首批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青岛正加速建筑业与数字化、智能化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按照“政策有实效、试点有实景、科技有实用、产业有实体、企业有实力”的工作导向,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2020年开始的智能建造探索,2023年我市出台意见,明确7大类18项工作任务。此前青岛发布的《推动智能建造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到2025年,全市智能建造水平显著提高,打造智能建造示范项目100个以上;建成一批智能建造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打造智能化工厂20个以上、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5个以上,培育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智能建造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智能建造试点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的智能建造试点青岛经验。目前,全市近3000个项目接入智慧化工地监管平台,打造A级以上智慧化工地182个,其中AAA级工地23个。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徐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