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河南省房地产业商会! [会员登陆] [在线注册]
新版网站 旧版网站
加快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 “十四五”将破除“大城市病”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布日期:2022/8/9 发布时间:9:06:12 浏览次数:711次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行动和保障措施,以指导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健康有序发展。

《规划》指出,要重点推进共享共建,强化区域互联互通、城乡协调发展。同时,加快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快速发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加之数字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为城市智慧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事实上,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新的发展趋势下,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体系化水平、设施运行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安全韧性不足等问题,逐步成为制约城市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在建立双循环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要求下,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成为稳增长、提效率的必经之路。

此次《规划》清晰地锚定了未来五年目标,到2025年,城市建设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运行效率和防风险能力显著提升,超大特大城市“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基础设施运行更加高效,大中城市基础设施质量明显提升,中小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

记者发现,“绿色转型”“基础设施提升”“缓解‘大城市病’”等目标,都是对“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继承和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建设体系理念一脉相承。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曾表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强化既有经济优势、壮大未来发展动能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不均衡,是制约经济循环的突出短板。以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强经济的回旋空间,实现全国发展的供给和需求能力更好匹配,对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防范化解外部冲击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大城市病”也日益显现,以北京为例,交通拥堵、雾霾侵扰、房价高企、上学难等问题,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现。

此番,《规划》提出4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增强城市安全韧性能力;二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形成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三是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四是加快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

贝壳研究院发布的重点23城职住平衡指数报告显示,职住平衡指数分布最低的城市为北京。据测算,在北京超六成人职住距离在10公里以内,同时职住距离20公里以上比例仍高达11.4%,按全市租赁总人口750万人测算,约有85万名租房人每日单程通勤距离超20公里。

当然,职住不平衡问题也是北京“大城市病”的体现之一,为了促进北京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北京已经持续三年开展城市体检。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任张维围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介绍,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要减重减负,改变过去以增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要实现减量发展、减量提质,包括拆除违法建设、腾退建设用地等,为北京增加很多宜居的生态空间,使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减量发展的特大型城市。

业内专家认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覆盖面广,需要进一步在投资端发力,这样一来,既可以对冲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又可以保持经济稳增长。而且《规划》导向明确,对城市基建行业是很大利好。未来数年,工程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水泥建材等诸多领域都将保持较大投资规模。

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

作为未来五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形成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将为区域平衡、协调发展、共商共建等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可靠指导。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发布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报告(2020)》显示,2012~2020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呈现持续上升的势头,“十三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指数上升幅度较大。但也显示,中国区域发展绝对差距仍然较大,资本要素流动还不够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不同民生领域不同步发展等问题。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在区域、城乡之间实际上是按照行政区域相互分割的,尤其是在城市内部的市区与郊区县市之间、在地级市之间更是如此,互联互通的水平很低且基础设施运营网络往往互不相容和各自独立。

《规划》指出,要强化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基础设施跨区域共建共享、协调互动,加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建立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机制。强化区域性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处置。

此外,要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建设区域交通、水、能源、环卫、园林、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协同建设区域生态网络和绿道体系,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还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以及生态网络体系,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建设,提高一体化监管能力。

“下一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更好地促进协调、补齐短板,目前各地区也在积极协调,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服务网络的跨区覆盖,比如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电网、城乡公交线路、城际轨道交通等形式的互联互通,并取得一定成效。”柏文喜说。

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阶段,摆脱大规模增量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然而,也有专家表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吴琦认为,目前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相关标准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如在城市信息化建设缺少相应的统一规划;数据融通共享和协同联动不足,智慧城市长效运营机制建设滞后、重建设轻运营现象比较突出。

《规划》指出,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改造,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逐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监测感知网络化、运营管理智能化,对接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支撑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5月,住建部联合工信部发布的《关于确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的通知》中,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6个城市,设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

据了解,作为首批试点城市,北京市率先实践,已经正式开放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迎来多项创新突破,亦庄示范区开放商业化试点后,累计服务超8万人次;无人配送车已实现生鲜配送和快递配送,正逐步拓展应用范围。

此外,《规划》还要求,构建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系统,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设施规模化部署,推广升级千兆光纤网络设施。推进面向城市应用、全面覆盖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共享。

野村综研数字化能力中心总监陶旭骏表示,随着5G网络设施覆盖和千兆光纤推广,将信息基础设施做到城乡无差别,对城乡生活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具有重要作用。金融、购物、交通、社区服务、政府办事,都能够突破城乡的距离,使得乡村更便捷地获得与城市同样的生活服务。

商会活动

地产资讯

策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