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千年商都,广州迈入粤港澳大湾区时代后,将如何发展?
6月13日,广州公示《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简称《总规草案》),以“老城市·新活力”为主题,全面明确该市未来发展目标定位、思路方向和重点内容。
《总规草案》提出,广州的目标愿景是成为“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并分阶段制定了“三步走”发展目标,具体包括:2025年要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全面上新水平、2035年要建成国际大都市、2050年要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州提出了推进穗港澳深度合作;打造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围绕广州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共建广州大都市圈;加快广佛同城化,共建大湾区核心极点等思路。
此外,针对此番重点强调的“国际大都市”目标,广州则从综合城市功能,突出科创能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突出贸易会展、金融和总部经济;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明确了方向。
受访专家认为,随着大湾区顶层设计明朗,尤其是对广州定位的明确,为该市未来发展指明清晰方向和重点,广州探索从千年商都迈向国际大都市,也将为老城市如何焕发新活力探索可贵经验。
大湾区新定位落地
未来,广州将成为一座什么样的城市?按《总规草案》,广州目标愿景是“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城市性质则为“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这其中,最新的目标愿景与2018年公布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草案一致,但在城市性质上,此番表述较之此前则出现一定调整,突出“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等定位,并指向建成国际大都市。
城市规划专家、暨南大学教授胡刚分析,这是参照中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对广州的最新定位,这些定位主要突显了广州某些优势并强调增强对应功能,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这些都是中央反复提炼之后提出的,也表明对广州这些优势功能作用的认可和重视”。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广州将进一步丰富城市综合功能,广州优势在综合性强,并利于在大湾区建设中进一步明确自身分工。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综合性门户城市”是此番广州的重要定位,而“国际大都市”的目标也较过去更为现实。
对于如何参与大湾区建设,《总规草案》也以专章明确。这其中,强调推进穗港澳深度合作,包括携手共建国际科创中心、协同港澳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等,以及打造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胡刚分析,广州未来发展以大湾区为牵动,科技、金融等均为大湾区发展重点,也自然是广州必须重点对接的内容,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层面予以明确,利于为未来的合作发展创造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大湾区,《总规草案》还提出,围绕广州与周边城市融合发展,共建广州大都市圈;加快广佛同城化,共建大湾区核心极点;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轴带支撑等。细节上,更明确要推进广佛肇清云韶经济圈合作发展;规划与佛山、东莞、清远、中山等市地铁衔接通道等。
彭澎表示,广州是广东省会和大湾区引擎、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是责任,当前广州与周边部分城市一体化已在加快推进,未来有望形成广州大都市圈,最终形成大湾区都会区。
“这次广州制定总规的时机,除大湾区顶层设计明朗外,另一重要背景是国家强调发展都市圈,因此紧扣前沿趋势强化了这方面探索。”胡刚说,这是必要的,因为都市圈是推动城市群建设发展的核心抓手和途径。对广州而言,作为中心城市如果还只考虑自身发展,诸多问题无法解决,必须联动发展。
胡刚还说,当前广州探索都市圈的时机和条件也较为成熟,一是国家顶层设计助力,二是近年广佛同城、广清一体化等均有突破,轨道交通连接等实际动作也很密集,奠定了基础,“大广州值得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大湾区,《总规草案》中首先强调的其实是,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引领带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新格局。“一核一带一区”是当前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希望借此全省对接融入大湾区,分析称,未来广州应有更多切实举措,发挥省会、核心城市作用。
老城市要在四方面出新出彩
广州如何才能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规草案》着重从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和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三个方面进行阐释。需要解释的是,三者加上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正被明确为新时代广州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方向和路径。
具体来看,综合城市功能方面,此番广州着眼于增强国际科技创新能力与网络,包括建设穗深港、穗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携手港澳共建国际级大科学装置,谋划共建一流高校,聚集全球创新资源。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从地理位置上看,广州恰处于中心,向珠江东岸延伸为穗深港科创走廊、向西岸延伸则为穗珠澳科创走廊。高校共建方面,最新消息显示,香港科技大学南沙校区计划将在今年内动工开建。
彭澎认为,科技创新,尤其是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某种程度上将是决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也将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别于过去珠三角发展的一大核心内容。
与此同时,广州还谋划从促进先进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建设全球重要交通枢纽的角度增强综合城市功能。前者,拟规划东、南、北三大产业集聚带;后者,则明确建设航空、航运和铁路三大国际枢纽,具体目标如在航空方面,到2035年旅客吞吐量达1.2-1.4亿人次,货邮吞吐量达500万吨。
现代服务业方面,作为千年商都,广州首先强调,要优化布局国际贸易会展,具体将完善国际商贸功能,探索建设国际数字贸易枢纽港,优化全市展馆功能布局,创建国际会展之都。其次,要集聚发展金融和总部经济,具体要优化形成“一主一副多区”的金融与总部经济功能集聚区。
营商环境方面,广州则提出要对标国际标准推进营商环境改革,重点是投资贸易便利化和审批服务便民化;推进营商环境法制化建设,重点是建设法制政府,提高市场监管水平等。今年4月份,广州已出台涵盖43条任务举措营商环境方案,宣布启动实施营商环境2.0改革,改革力度和创新性上全国领先。
胡刚认为,上述思路抓住了广州发展的“基本点”,具体而精准,并且颇为“查缺补漏”意味,这些内容的补充、完善和提升,将丰富和支撑国际大都市建设,才能真正为老城市注入新活力。
彭澎也表示,以金融为例,这一直是广州的短板和追求,未来广州还需更加努力。“总体看,产业升级是广州巩固提升城市地位的硬核,营商环境优化是提升吸引力的软件,软硬结合是关键。”
《总规草案》还提出,2035年广州常住人口规模2000万人左右,相当于未来17年增加约510万,年均增加约30万人,并将按2500万左右管理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不得不提的是,到2035年广州要新增城镇住房200万套以上,也就是年均增加近12万套,其中租赁住房占新增供应量比例不少于20%,保障性住房占比8%以上。胡刚说,明确住房保障供应是广州宜居宜业的内在比例要求,这一系列指标较为中性,并注重考虑从总量和结构上进行合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