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吹皱一池春水”,影响持续发酵。如何看待央行降准,市场声音不一,有对资本市场大涨的期望,也有“全面放水”“强刺激”的猜测。
事实上,用过去的眼光看待当下的中国货币政策已经不准确了,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进入“新常态”,同样货币政策也进入了“新常态”,我们看待货币政策也应该用“新常态”的视角。
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需要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实体纷纷采取量化宽松政策,这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压力,但此次央行降准并非跟风,而更多的是基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需要。事实上,此次降准有其必然性。
首先,经济运行存有压力。数据显示,1月官方制造业PMI回落到了49.8,这是26个月以来首次回落到50的荣枯线以下,低于预期。此外,PPI连续34个月负增长,这些数据都折射出了实体经济资金紧张的现状,特别是小微制造企业的经营压力大,主营业务收入不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在做客中国经济网时表示,此次调整,主要是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融资困难的影响。而降准的目的在于将金融资源动员到实体经济中,特别是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环节。
其次,外汇占款下降减少了货币投放。央行数据显示,2014年12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9.41万亿元,较前月减少1183.65亿元,为四个月来首次下降。当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环比大幅减少1289.09亿元,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并创2003年12月以来最大降幅。
与此同时,央行通过外汇储备积累注入流动性的传统渠道在消失。央行要买入外汇,就要投放等值的人民币。长期以来,外汇储备过快增加,央行就要大量投放人民币。外汇占款已经成为投放流动性的最主要渠道。为了回收流动性,央行不得不提高准备金率,以至于我们准备金率超过出合理的水平。随着外汇占款退潮,再保持较高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就会影响流动性。
对此,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曾表示,由于央行已基本退出对外汇市场的常态式干预,外汇占款已经不是一个投放长期流动性的来源,必须使用其他流动性投放渠道和工具。他认为,在这个背景之下,有必要通过降准来提高货币乘数,并配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广义货币的合理增速和适度的流动性水平,保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平稳增长。
最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此次央行降准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在全面降准的同时,还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据悉,这是央行首次采用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相结合的方式。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表示,去年的降息并没有完全达到缓解“小微”和“三农”融资贵、融资难的目的,当前20%左右的存款准备金率一定程度上推高了企业贷款利率。央行此次降准释放了有力信号,即通过减轻银行负担来降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
用新常态视角看待货币政策
经济基本面决定了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没有改变,在“三期叠加”的效应下,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适时适度地预调微调,已是央行操作的“新常态”。然而,市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降准消息一出,市场上便涌动出各种关于“全面放水”、“强刺激”的声音,更有人对资本市场,包括房地产市场给予了很大的期待,诸如“重大利好”、“股市强心剂”、“新一波牛市来了”、“房价要上涨”等言论铺散开来。然而,央行“降准”并没有带来股市“狂欢”。股市连着两日的“意外”下探,让市场又开始弥漫利空情绪。
针对市场上的这种失望情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在做客中国经济网时表示,市场对于加大宽松力度是有预期的,但央行官员又说“这不是放水不是强刺激”,因此带来的失望可以理解。
事实上,在新常态下,看待宏观调控政策需要新的思维,在对一系列货币政策保持平常心的同时,要用新常态视角把握货币政策。市场上出现的“全面放水”的期待及对股市下跌的失望情绪,便是忽略了货币政策已步入“新常态”的表现。
其实,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在解读央行降准时就明确表示,此次调控不是“强刺激”、全面放水,而是预调微调、定向调控。
新常态的“大逻辑”如何形成?
有人把2014年称为新常态的元年。这一年,人民币告别长期单边升值模式,进入双向波动“新常态”;这一年,经济增长走向“新常态”;这一年,股市波动加大似乎也成了“新常态”。
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适时适度地预调微调,已是央行操作的“新常态”。政府目前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也在用“新常态”的视角,但是市场在过去三十多年内,形成的对宏观调控的固有思维并没有及时发生转变,此次也就没能对这些变化作出正确反应。
可见,新常态 “大逻辑”的形成需要时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监管层和市场需要互相学习。一方面,监管层需要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市场要更积极地转变思路,抛弃固有思维,尽快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变化。
此外,任何一项调控政策或某一类政策措施,都不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所有问题。正如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所说,货币政策调整考虑的是一揽子目标,通过政策引导经济自发调整升级才是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