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的重要举措,深圳近年来加大推广住宅产业化的力度。自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经过8年时间酝酿, 深圳在2014年11月10日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深圳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2015年全面推广住宅产业化的目标,标志深圳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新里程碑。
2015年新出让宅地,全部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
形象地说,像造汽车底盘一样,让住房也可以工业化地成批生产,将凡是能在施工现场分解出来的部件,都拿到工厂的生产线上按照标准化做出来。然后,运到工地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再加上不同装修,摆在不同位置,变成不同产品,这就是“住宅产业化”。
传统的建筑建造方式不仅对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巨大,而且存在建筑质量缺陷率高、循环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大等问题。此外,随着人口红利不再,人工成本快速上升,这一连串问题都倒逼建筑产业必须转型。
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这“四节一环保”是产业化建造方式的核心优势。统计数据显示,通过产业化的建造方式,建筑垃圾将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建筑节能50%以上。此外,外墙渗漏率低于0.01%,至少可以降低25%-30%的人工,节省25%的建造时间。
行业研究显示,如果中国10%的建筑推行工业化建造方式,一年能节省150万户家庭的用电量,60万户家庭的用水量,减少3万户住宅混凝土用量,节约6000公顷森林的木材。
2006年11月19日,深圳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首个“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经过8年试点研究和探索,2014年11月10日,深圳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深圳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试行)》。
该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从2015年起,深圳新出让住宅用地项目和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鼓励存量土地(包括城市更新项目)的新建住宅项目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
此外,除了明确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的商品房项目外,对建设单位在自有土地,自愿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的,政府将给予3%的建筑面积奖励,计收50%的评估市场地价。同时,指导意见还为产业化住宅项目在报建、审批、预售、验收等环节开辟了绿色通道。
住宅产业化试点示范项目,体量合计约116万平方米
要实现住宅产业化,还有一系列的动作需要完成。深圳市人居环境委人居发展处处长岑岩介绍,住宅产业化的核心是“五化”,即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
用亚洲混凝土协会建筑工业化委员会主席陈振基的话来说,“五化”就是要把过去利用人海战术以手工方法建造房子转变为工业标准化。首先,要将户型,甚至梁、墙、楼梯等所有构件形成标准化图纸;然后,将部件拿到工厂制造,再运到工地现场安装;而这些部件何时运到工地,工地上又如何安装,这个时间的控制就叫做管理信息化;最后,完成一体化装修。
按这样的程序制造出来,就是一件工艺精细、品质优良的完整住宅产品。
不过,这系列动作的背后还依赖完整的产业链。岑岩介绍,深圳已拥有最齐全的产业链,比如香港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的大量建筑,其上游构件厂都在珠三角,生产力足够支撑深圳的住宅产业化。
目前,深圳已建立万科、嘉达和中建国际3个国家级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以及30个市级示范基地和项目。其中,深圳万科已在深圳培育了一批住宅产业化设计、施工、生产企业,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新型住宅产业链;嘉达在深圳搭建了住宅新材料领域创新技术应用平台;中建国际公司在深圳有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的预制构件生产基地。
据介绍,目前深圳共有18个已建、在建或计划建设的住宅产业化试点示范项目。其中,已经建成的有28.9万平方米,正在建设的有18万多平方米,今年还有陆续要开工的项目,连政府项目加起来可能达到上百万(体量),目前初步合计是116万平方米。
行业标准待完善,将出台措施弥补漏洞
也有人担心,建筑如果全部采用统一标准,是否会千篇一律?
对此,深圳万科设计管理中心总经理薛涛表示,住宅产业化并不会扼杀建筑的个性,它会通过不断地迭代更新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也能促使企业研发出更好的产品。
岑岩认为,在传统的建造方式中,大家重复地犯着低等级错误,产业化恰恰通过标准化设计将低等级错误逐步剔除,产业化也可以促进个性化,大批量房子定制化出来,设计师们可以更多地思考,需要个性化的东西怎么个性化,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同时,产业化方式建造的建筑成本还是比传统建筑高。对此,岑岩表示,由于产业化住宅质量更高,在推广初期成本会较传统住宅有所增加,“因此我们出台鼓励措施不仅是要推动产业化进程,更重要的是分担高出来的建造成本,防止开发商将成本转嫁给购房者。”
此外,标准规范不完善、现有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不适应、构件厂的质量监管问题等等,也成为推广住宅产业化的重要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住宅产业化将传统的施工现场建造模式改变为部品生产+总装模式,而从目前的工程资质管理、工程总承包和招投标模式来看,还不能适应住宅产业化的需求。
美国预制混凝土协会资深专家Kim Seeber建议,在预制混凝土变得越来越流行的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只为赚钱的工厂出现,因此对构件厂的质量监管要有一个认证制度。岑岩表示,接下来政府将有一连串的技术措施弥补人们所担心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