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21日宣布,自2014年11月22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这是继2012年7月后,28个月来央行首次降息。
此次降息,有人说“意外惊喜”,有人说“何来迟也”?不管怎么说,“央妈”这次挺给力,证券业和房地产业也是一片欢呼之声。还有不少专家断言,我国已经步入降息周期,仿佛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开闸”,未来将是降息、降息、再降息。
大家要清楚,这次降息,是政府多方面权衡的结果,也是经济状况持续低迷之下的无奈之举。过去两年来,国内企业的融资成本是非常高的。特别是小微企业,本来就不受银行的“待见”,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加突出。数据显示,利息费用加上担保、抵押、评估等非利息费用和隐性成本后,小微企业从银行融资的成本高达12%至15%。三季度,GDP增速下降至7.3%,表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近日公布的汇丰PMI下探至50,触碰到了荣枯线,也是6个月来的新低。考虑到汇丰数据主要参考的是中小企业,说明中小企业日子过得艰难。
不得不承认,近两年来,面对经济增速的持续探底,央行陆续启动了一系列定向宽松政策,发改委也批了不少新项目。但是,仍然无法“根治”经济下滑。我们一直津津乐道的“温刺激”“滴灌”,显然没有想象中的管用。央行一看,“滴灌”不“解渴”,干脆降息,来一场“及时雨”吧。
然而,我们在肯定降息必要性的同时,一定要摒弃新一轮投资刺激浪潮。这并非危言耸听,回顾以往降息和降准的重启,几乎每一次都会随后迎来大规模的投资刺激。远的不说,就说2008年下半年吧。政府面对金融海啸带来的经济增速下滑,有点慌神,最终采取了快速降息和4万亿“重拳”来刺激经济。结果,导致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高房价、产能过剩、严重的地方债等一系列后遗症。据报道,今年短短两个月内,国家发改委先后6次集中批复30个铁路和机场项目,总投资超过9000亿元,再加上3条特高压项目及1个港口项目,年内发改委批复投资额度超过万亿。
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被通胀问题所困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货币超发。
从国务院以往的多次表态中,都一再强调盘活货币存量,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作微调。况且,目前存款利率已没有太大的下调空间,经济形势并不要求宏观政策有大的变化。就业情况良好,结构调整也在取得积极进展,没有必要“强刺激”。此次降息,并不意味着中长期彻底打开了宽松货币政策的阀门。
须知,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果轻率地放松货币政策,就可能重走“四万亿”全面宽松的老路。为了老百姓免受高污染、高物价之苦,也为了经济转型能得以顺利推进,拜托“央妈”,“放水”宁缺毋滥!
■相关
未来3个月左右可能第二次降息
证券日报常务副总编辑董少鹏认为,此次降息其实来得有点迟了,过去两年来,国内企业的融资成本是非常高的。央行对基础利率实施调整,对市场利率的弹性和方向做一些引导,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2012年第四季度起,为了消化前期投资相对较大的压力,政府采取了比过去偏紧的货币政策。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收紧货币供应对企业运营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纵观全球,各主要货币国家的一年期存贷基础利率是比较低的,中国比美国基准存款利率高2个百分点。降息势在必行。至于说“非对称”,董少鹏认为,这只是一种口径描述而已。因为存款和贷款利率本身就不对称,贷款的利率高达6%,降了0.4%;存款利率是3%,降了0.25%。存款、贷款利率均衡调降的趋势是很明显的。
那么,均衡降息是否就放弃了“滴灌”、“喷灌”政策呢?董少鹏认为,也不是。新政府上台以后,就多次强调盘活存量,用好增量。这种平衡就需要一种中性的货币政策,这个没有疑问。我们讲稳健的货币政策,本身就是中性的。该在某个地方宽松的时候,就用滴灌的方式实现宽松;在该从紧的地方,就用适当的政策工具将它收紧。
即便如此,综合来看,此次降息仍是一个普惠性的措施。虽然货币政策基调不会轻言改变,但从经济走势和企业嗷嗷待哺的状态看,还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董少鹏预计,未来3个月左右就会有第二次降息。就是说,在明年2月份以前还会有一次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