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业界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楼市已经告别“黄金时代”,“进入白银时代”,按照有关专家的说法,未来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将常态化。不过,在部分业界人士看来,楼市只不过是暂时在做俯卧撑,对未来并不完全悲观。
房价会有涨有跌
今年以来,全国楼市成交量出现了明显萎缩,降价范围和幅度逐步扩大。与宏观经济相适应,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增速的换挡期、结构的调整期和政策的完善期。楼市告别过去的黄金十年。
上半年,部分开发商根据市场现状作出策略性降价,8月底,除一线城市外限购基本全面取消,这标志着楼市正在步入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新常态。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认为,房地产行业未来波动是一个常态,进入这种新常态以后,未来房价会有涨有跌。
今年楼市多项指标都在下滑,不论是几线城市,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市场“低调”收官已成不争的事实。在去年楼市热度未退之时,几乎没有人能预料到今年楼市整体降温会如此迅速,降温幅度会如此明显。
降价潮、泡沫、崩盘、拐点、限购松绑等词汇频频出现,楼市陷于调整已成为一种普遍的认知。在业界看来,目前楼市的调整状态合情合理,同时呈现出不同以往的鲜明特征,尤其是在此过程中市场和政策两方重新调整了自己扮演的角色,发挥着异于以往的种种作用。
秦虹指出,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销售面积销售额指标都出现负增长,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一到七月份是37%,3%左右的开发企业资金来源增长速度基本是近十年里最低的增长,新开工面积的增长速度也是近十年里面最低的增速。但即使如此,今年房地产市场仍然是调整、波动,而不是崩盘、暴跌。
随着二三线城市放松限购政策,行政色彩强烈的调控政策逐步退出。房地产市场政策环境步入长效稳定的新阶段:从过去更多依赖频繁的行政调控手段,转为更多依靠市场规律运行;政府转向加强保障房建设与管理,以政府主导的保障房体系和以市场为主导的商品房体系的顶层设计思路日益明晰;不动产登记制度、房产税等制度加快建设。其市场化、法治化、去投资化、去库存化“四化”特征明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目前,中国房地产已经告别了显著的供不应求阶段,从总量上进入供求大致平衡的阶段。未来的几年,房地产的销售在13.1亿平方米的天量基础上将逐年回落。这是房地产市场大的趋势。
前景仍然良好
2002年到2012年是中国房地产发展最快的十年,总的销售面积是60亿平方米,2013年达到了13.1亿平方米。城市家庭数量和房屋的数量比例基本已经达到了1∶1,也就是说房屋短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加上楼市库存较大,保障房仍在大力建设,这将给商品房开发企业带来较大的挑战。
事实上,今年以来房企拿地已经开始变得谨慎,底价成交或者流拍在近期土地市场也已出现。市场下行,销售受压,土地市场亦由热转冷,持续接近半年的楼市降温,逐渐传递到了土地市场。
根据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此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中旬,20家标杆房企年内合计拿地额仅1825.2亿元,相比2013年同期的2946.2亿元,减少了1121亿元,同比减少幅度高达38%。
从沪深两市上市房企公布的相关数据分析,预计今年不少房企业绩将难达标,接下来房企被迫以价换量,竞争将更加激烈。
尽管未来充满挑战,但业内人士强调,相对于以往的几轮楼市调整,各方还是应以平常心来看待楼市“新常态”。
一方面,中国楼市持续多年“高烧”,确实需要挤出“泡沫”回归理性发展的轨道,因此这轮调整持续时间将比以往更长、调整也更剧烈。另一方面,对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走势,各方也不用过于悲观。楼市虽说进入“白银时代”,开发商挣钱不如“黄金时代”容易,但只要努力付出,应对得当,还是能过上好日子。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13年底,中国城镇存量房虽已达户均1.14套?穴其中12.5%为小产权房?雪,但分配极不均衡,一方面户均实际仅占用0.94套房,住得拥挤;另一方面占总存量18%的空置房几乎全部被15%的最富裕家庭所持有。与此同时,中国还有20%—25%的家庭居住在危旧或设施落后的房屋中,居住条件亟待改善。
有机构分析认为,未来十年每年将新增城镇人口约1700万人,以人均30平方米的住房面积计算,将新增住房需求超过50亿平方米。而数据显示,现有存量住房中人均低于35平方米的改善需求超过50亿平方米。此外,因更新换代和拆迁,据测算,又会新增住房需求约60亿平方米。新增城镇人口首次置业、现有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等,将为未来十年带来共160亿平方米的住房需求,其中商品住房约120亿平方米,而这其中还不包括投资性需求。
因此,业界乐观的看法是,楼市只不过是暂时在做俯卧撑,未来十年楼市的发展空间,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前景仍然良好。